有效降低學生說出我不知道的12種方法

文章目錄

今天又是一場「來自各校學生」的第一堂課,主辦方希望透過我的引導,學生更能夠敞開對話,建立關係彼此熟悉,開啟六個月的帶狀課程。我很喜歡透過「提問」來測試現場的「情緒溫度」、「回應速度」、「學習態度」。今天這場出現了大量「明明知道,但卻說出我不知道」的狀態,我歸納12種方法,讓「我不知道漸漸消失於課堂中」。

學生回應我不知道的4種原因

1. 真的不知道

有些老師缺乏前後的鋪陳引導,直接問太困難的問題,超過學生能力範圍的問題,就是真的不知道。有些老師讓學生聽不懂他的提問,不知道要怎麼回應,老師缺乏暖身「示範」,聚焦題目回應的範圍,就容易「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才正確」。

2.  害怕不知道

自信心不足、安全感不夠,害怕自己講得不夠好,擔心自己講錯被批判被笑,這些都屬於害怕不知道的範圍,這種害怕不知道常出現在陌生的環境,常出現在常有正確答案的課程,常出現在答錯就要被處罰的情境。回應不知道可能比答錯的心情更安全,所以不知道就不知道。

3. 習慣不知道

「不知道」是會傳染的,A說不知道、B說不知道、C說不知道,D有時候明明知道,但是看到ABC不知道好像很方便,那就乾脆一起不知道,習慣不知道的班級氣氛,漸漸的老師也不太提問,乾脆變成單純講述的課程,老師為了避免收到不知道,不問了。學生也習慣不思考了。

有時候不是老師不提問,而是其他科目老師都放棄回應學生了,因為單向講述比較快,也比較能趕上進度,不習慣思考回應,就容易習慣不知道。我發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脈絡的學生,在回應問問題上有著不同的速度與態度,有時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環境造就一個孩子願不願意多說一點。

4. 不讓你知道

到了這個層次就危險了,那代表已讀不回、關係斷線,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關係,沒有安全的回應氛圍,有些學生口說不知道,是對「老師」或是「課程」的一種反動。是一種你休想從我身上提取想法,我們沒什麼好說的心態,你已經踩到了我不想要回應的底線了。

12種不知道的回應策略

以下列出12種方法,來回應我不知道,今天這堂課我並沒有全部用上,但你可以參考看看,取出幾個心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不知道」的重量。

第一:等待不知道

給「思考」15秒的時間,讓一個好的問題在空氣中飛一下,有時候不是學生不知道,是一個好的問題值得思考,有時候不是答不出,而是欠缺鋪陳不好答,有時候不是學生不思考,是老師不夠耐心,給予時間讓問題發酵。

第二:接納不知道

不知道是很正常的,接納學生會回應不知道,不要馬上否定不知道,你可以先思考「不知道也是一種回應」、「至少他還願意回應」、「至少他還有想過才回應不知道」,但若他已經常把不知道變成一種秒答的慣性,這就要進到下一步,想一想。

第三:讓我想一想

我在黑板上寫上,接下來當你想要「秒回應」我不知道的時候,請先給自己插播一句話「我想一想」,很多的學生太習慣不思考直接不知道,先給自己的腦部一句話,「腦先生,請你先想一下就好」。突破原本END的慣性,可以嘗試先默念,或者口說念出來,這會改變大腦的迴路,走出一個新的途徑告訴自己要先想想。

 第四:十個不知扣打

在白板上或黑板上畫十個圈圈,學生每講一個不知道,就把一個圈圈畫掉,一人只能用兩次,當班上的扣打都用光了,就必須好好回應問題了。這一招不要一開始上課就使用,也不要一個學生說不知道就使用,我通常會等待差不多5個人,才畫出這10個圈圈,再一一說出剛剛那些同學說了不知道,直接先畫掉5個。說明班上同學只剩下5個機會講不知道。

▍12種降低不知道的策略

1. 等待不知道
2. 接納不知道
3. 讓他想一想
4. 十次不知道
5. 犯錯可以的
6. 師生有貢獻
7. 對問成三人
8. 進步要肯定
9. 多表達途徑
10. 催產好句子
11. 改提問順序
12. 聊聊阿布

第五:犯錯是可以的

讓學生接收一個觀念,「犯錯不會怎麼樣」,答錯不會被吃掉,最害怕的是你不願意「嘗試」,老師的態度可以更加敞開,接收沒有精準命中答題的答案,老師的問題可以先從「沒有正確答案」的方向設計,老師可以建立「答錯時反而是好」的心情,現在眾人面前錯,未來個人回應時因為印象深刻,問題才會答對。

第六:師貢獻生表現

老師先嘗試為這個問題自問自答、先嘗試例句回應這個問題,學生會更明確更清楚要怎麼回應,也避免學生擔心可能會答不對答案,擔心會犯錯的可能。有時候不一定要老師先貢獻,也可以先請小老師或比較有建設性回應的同學先說說看。

第七:對問成三人

一個問題一次點三個人的名字或座號回應,第一人安排比較能/敢講的,讓第一人先有一個建設性的示範,第二人第三人會有預備心情,也會嘗試產出新的觀點,這種問法可以善用1+2。一個比較擅長回應的打頭陣,兩個比較冷靜的當跟隨者。如果找不到1,老師就扮演好那個1。

第八:有進步就肯定

看到學生有回應,有進步,即便沒有答得很到位,通常我都會點頭與肯定的眼神說,「不錯、Good idea、簡短有力的觀點、你講到老師心中想的了、也太強惹吧!」。當學生發現回應也沒那麼難,回應後還被增強了,就會漸漸減少不知道,因為他開始願意跟好好回應的老師建立好好的關係。

第九:多元表達途徑

口說不是表達想法的唯一方式,傳統的問答會讓「活潑、外向、反應快」的學生容易「現聲」,反而壓縮了「慢熱、內斂、需要時間思考」的學生不說話,寫學習單是常見的手段、小組分享建立小型的安全角落、用畫圖的、用舉手的、用投票的、用選擇卡片後分享的、列出選項再讓學生選擇的。

我常常把十種可能會有的答案,先把他列選項放在簡報上,請學生先手比出一個數字,再訪問學生為什麼選擇這個數字,透過「先選數字再說文字」的方法,會讓回應的門檻降低,再繼續問更多。

第十:催產想法的句子

我很好奇你剛剛為什麼會這麼說?你可以多說一點嗎?我想知道你說的____是___的意思嗎?我覺得你講得很好耶,要不要多講一點?你講出我沒有想過這樣的觀點,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我沒這樣想ㄟ,你可以說說怎麼發想的嗎?

我覺得你需要一點時間,我先問問別人的看法。你要先講還是當最後一個講?先講先贏先輕鬆,後講不說舊想法。給你一整課時間想,最後我還會再問問你這個問題!你要不要指定一個「高手」請他說說看,他說完你再說。

第十一:改變提問順序

先嘗試問「封閉」、「事實」的問題,再後續問問「開放」、「歸納統整」需要探究的問題。舉例

看完一部小短片,希望學生回應心得。你不要這麼問▼

先別問:你有什麼啟示? 先問:你看到了什麼人,什麼事?

先別問:你有什麼發現? 先問:你感覺怎麼樣?裡面的人有什麼心情?

先別問:你要如何應用? 先問:影片中這個人做出了什麼選擇?

事實感受:課文中有什麼人物?發生了什麼事件?當下感受是什麼?人物在當下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後來發生了什麼結果?你感覺如何?

發現應用:這則課文,你學到了什麼?你的心得是什麼?你覺得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境?你未來會如何應用課文所學?

第十二:聊聊阿布

用一個布偶當作「教室外的第三人」取名叫做阿布,把他放在桌上介紹他的故事,阿布最常說的就是「不知道」,別人不管怎麼問他問題,他都說不知道,老師拿著布偶用不同口音,自己演出兩種角色。

你看到了什麼?不知道

你聽到了什麼?不知道

你想要吃什麼?不知道

你想要去哪裡?不知道

你有什麼感覺?不知道

你現在還好嗎?不知道

你喜歡的是什麼?不知道

我可以怎麼幫助你?不知道

你是誰?不知道

如果阿布是你同學,在相處上,在學習上,在關係上,你覺得他會有什麼「優勢」?又會有那些「劣勢」?他活著會有那些好處?又會吃什麼虧?

後記:我們都曾經是阿布

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知道的,我也曾經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不知道是人類的起點,但絕對不是終點,現在不知道,不代表未來不知道,重要的是對這個世界有沒有懷抱「好奇心」,有沒有想要知道多一點的「渴望」。

當你發現知道的越多,才驚覺自己知道的越少。已經有很多人用了更快更好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是因為他們曾經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無知,他們會去問、會去犯錯、會去嘗試解決難題。對於絕對答案的問題,可以知道多一點,他會讓你少走一點冤枉路,關於沒有對錯的問題,可以糊塗多一些,他會讓你對不同的觀點更多的包容。

當你遇到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不用急著批判他的駑鈍

而是用他的視角,嘗試心疼他的無助。

當你遇到什麼都知道的人,不用馬上鞭打自己的匱乏

而是欣賞他人的博學,也看重自己還知道的領域。

無知不是一種錯,只是他沒有好的環境,把求知變成一種習慣,批判無知孩子的大人,才是強化「不知道」的最大推手,因為在他們的宇宙中,不願意把他知道的與你分享了。你自以為知道很多,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延伸閱讀:引導反思的四種風格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171288826233731&set=a.906469869382336

教學活動設計師、高關懷同行者、校園演說家

教學活動不只是活動,透過延伸設計,帶領引導反思,讓互動也賦予生命力。深入人心的教學,不只有趣,還要有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