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如何「罵」學生,應該要列入師培必修課,因為從我當學生開始,就常常看到有些學生刻意讓老師情緒不太好,也看到老師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斟酌用語、留意口氣,結果原本要好好跟學生對話,最後變成跟學生對罵,有的還被側拍上傳網路公審,本篇來聊聊如何罵學生?
罵人的3個戰場
阿明又再次遲到進教室了,老師見阿明開門進教室開口就生氣地說
- 師說:「又是你,你怎麼每天都遲到?」
- 阿明:「我哪有每天,我禮拜二沒有遲到」
- 師說:「你還頂嘴,這是對老師的態度嗎?」
- 阿明:「對阿,我禮拜二真的沒遲到阿。」
- 師說:「你從這學期開始就一直擺爛不交作業,
- 有哪一個同學跟你一樣?你乾脆不要來學校了」
- 阿明:「喔好啊!我就爛。」
事故主場、態度道場、舊帳回收場
1號戰場:「事故主場」
當下發生的錯誤,負面的行為
就在你面前說出不合你意的話。
2號戰場:「態度道場」
批判者心中覺得不該用這樣的態度
他怎麼可以「對我」這樣回應?
3號戰場: 「舊帳回收場」
拿過去的沒有解開事情的情緒
搬回當下,正常釋放負面能量。

人跟人之間會輸贏對罵是很正常的,但就會有些人可能因為情緒被挑動起來,掌管戰鬥逃跑的杏仁核被綁架了,理智線一斷就容易說錯話、罵得太用力,這些人情緒失控錯罵的人,往往沒有辦法活在當下的事故主場,不斷地用2號3號戰場,來責備1號主場的人。
如果你身邊的人,常常用2號態度戰場來說理,比較多是身分、權柄來說服,要特別留意,聽者可能會口服心不服,舉個例子:2022年台中一中音樂呂老師情緒失控的情況下,說出:「不然你去考教師甄試嘛!你這樣是對老師的態度嗎?現在的學生可怕到了極點!」,像是這樣的文字語言,我聽了也會激發我跟你戰鬥的情緒,或是不跟你對話了。
如果你身邊的人,常用3號戰場舊帳回收廠來對話,已經忘記1號是怎麼回事了,通常是用過去未了的情緒來隔空開火,這裡的空是「時空的空」,有時候1號的事件根本不是什麼大事就是3號曾經發生過的未竟事宜,把那些過去的事情,在心裡沒有過去,導致雙方越吵越有情緒。
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
我曾在心理師引導心理劇的過程中學到「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一詞,是心理治療理論「完形治療之父」提出重要的概念,過去那些未完成的經驗、沒有了結的情緒流動,還沒能把情緒傾倒出來的當下,會累積在我們的生命記憶裡,特別是愧疚、痛苦、憎恨、焦慮、悲傷、被拋棄、被詆毀這些負面情緒,我們可能會淡忘,但一有某些人事情景觸發,他又會從底心浮現出來。所以我統稱為舊帳回收場,那些我跟你還沒結清的帳,我要現在討回來。
我並不是說不能把舊帳拿出來講,適切的講出來有時候反而是化解衝突的溝通過程,但我更想聚焦在,當我們在跟學生/孩子「對話」的時候,可以練習1.深呼吸2.停下來3.覺察,我處在哪個戰場?
開罵之前,反問自己
- 當下事故的主場有安頓好嗎?還是開啟了另一個更難收拾的局面?
- 我是要解決1號戰場的問題,還是要把2或3號拿出來講?
- 把其他戰場的議題端出來講,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 用態度與翻舊帳的情緒,有助於我們接下來的關係嗎?
會不會我不但沒有把1號事故戰場處理好,反而讓1好戰場升級成3號舊帳回收場,如果是如此,你要小心你的負能量儲藏室,又多了一個引爆情緒的炸彈,當下沒有處理好的心情事情,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再次炸裂。最害怕的是,一直活在翻舊帳回收場的人,沒有自我覺察與找到療癒出口,不斷的用過去的憂傷,來讓身邊的人更加受傷。
有時候我們根本錯罵了事故,是因為走錯了地方,沒有活在當下,師者,要學習適切的放下,放下那些孩子曾犯過的傻,把修正行為的處置留在當下,過去的情緒就留在過去。這樣才不會用過去的我執,來處罰更多過不去的關係。
比起走錯戰場對罵,其實還有另一個舊戰場是我更關心的,那就是複製貼上過去大人長輩父母老師的教養方式,直接讓下一個世代吃進我們經歷過的語言。特別是當情緒一來的時候,那些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教養公式」,就會自然而然的從記憶中走出我們的口中。

阻斷潛意識裡的舊程式
這裡要引用黃之盈心理師2023的新書「孩子的叛逆都是想求助」中的觀念,下一個Z世代已經跟上一個世代的時空背景不同,1940~1960年代的族群,從小被迫忙著長大早出社會男女不平等重男輕女,拔尖不服弱重男不重女,讓很多人敢怒不敢言,在這個時代長大的父母對於學歷努力吃苦耐勞的追求,學歷至上的年代父母也希望管教能速效。
盡可能地用「斥責、羞辱、威脅、批評、諷刺、利誘、鄙視」的方向,期待用「壓制、齊頭式」的方式督促孩子跟上社會「標準化、規格化、同一化的規範」,彷彿將孩子打怕了,就能跟上大時代的腳步,孩子也會懂得「父母是為他好」。
從自我覺察開始,阻斷潛意識裡的舊程式APP,現代養兒育女不論是父母或是老師的新功課,要刪除過去上一個世代父母慣性的管教方式,上個世代的APP安裝了「罵下去」、「打下去才有用」、「現在不把他壓下去,以後他會更囂張」這類的想法。

罵小孩前自我覺察三步驟
當我們糾結罵與不罵的時刻,不妨嘗試自我對話與自我覺察。可以先詢問自己「我要不要用直覺想這樣做,或者曾經被對待過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果答案是不要,那可以練習以下三個步驟。
1.對念頭喊停
先去喝杯水,看張圖片,「停」邀請自己先停下來,轉而對這些內心的聲音好奇,問問他「為什麼會這樣想?」,如果不這樣做,你真正害怕和恐懼的是什麼?
2.察覺警報器
往內走聽下去,覺察內心的恐懼與焦慮,聽見或許會浮現曾經聽過的話語,「你看看你有多失敗」、「被頂撞剛好而已啦」、「你自己就一事無成,拿什麼出來跟他講」、「連你的孩子都不甩你」…..
3.找出無法冷靜的陰影面積
問問自己,這些聲音從哪裡來的?你會逐步感覺到這些育兒的焦慮焦躁,可能來自過往你跟父母相處的陰影,不見得來自眼前孩子實際的所作所為,你的自我覺察將影響孩子跟你自白或者有更深刻的談話,這些談話又將會影響你跟孩子心連心的品質。

重修舊經驗,看見新關係
我認為如何「罵」學生,應該要列入師培必修課,過去的班級經營沒有實戰機會,但是進到教育第一線無法迴避跟學生「好好對話」的修練,回過頭來,我們跟學生對話的慣性,不只要照看你跟對話者的舊帳回收場,更要回頭看看自己成長歷程吃下去的管教語言。在世代更迭中,理解現代教養的變化,也嘗試調整自己的對應方式。
育兒、管教學生、與人對話就像整理舊家的過程
把舊的人我關係整理好,才能看見新的關係空間。
延伸閱讀:如何罵小孩?五個步驟看看想想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我在11/18開了一堂「地獄引導」工作坊,內容包含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如何處理學生的負面行為、如何好好跟「不夠好的學生」對話、除了用罵人的方式,有沒有其他更好引導方法,我也不是天生會跟學生對話,而是被一群低動機、高犯罪的孩子訓練出來的,歡迎想要增進那些說不上來的人際關係家長來聽聽,歡迎常處在師生衝突煩惱的教育工作者參加。
▼報名表可以點選這邊
2023/11/18 (六) 0930~1630 台北商周書房 正向管教的延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