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
- 最近更新時間:2024-12-12
- 分類:好書分享
▎學校該禁止學生使用手機??
我是一個自由講師
這幾年在演講或課程中
發現一些細微不可逆的變化
以下分享我這兩年
大概300場校園的一些觀察
樣本從前三志願到停招學校都有
從台北市區到離島偏鄉小校都有
…..
1.手機增加,年齡注意力降低
手機持有的人數在疫情之後
如雨後春筍般增加
線上課程、查詢資料、班群聯繫
都有「正當理由」使用手機
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
父母的價值觀也不一樣
可以確定的是持有手機的年齡
不斷降低,有的小學一年級
甚至幼兒園大班就會使用。
注意力會隨著有手機在身邊
變得越來越不專心
說實話,手機真的比老師有趣
我持續努力的讓自己課程變得有趣
也敵不過上千工程師的設計APP
…..
2.極端的兩端自由使用
各縣市第一志願校園與
各縣市即將停止招生校園
大多都讓學生自由使用手機
一端是自律,一端是放棄
學生可以自由使用的情況下
上課與班級經營就是一種考驗
前幾志願與即將停招的校園
學生都很能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但停招校園的學生較不能
為自己的日常學習義務「自律」
剩下還保有純樸的是宗教學校/軍校
他們從小到大都被嚴格管理駐校
有趣的是,他們聽演講時還能笑得出來
保有對人對講者的好奇與純真喜悅
或者是有想法的實驗機構
家長自己成為社群與支持系統
互相關照孩子的學習成長
或是超級富有的超貴族學校
他們玩的跟一般大眾玩的不太一樣
…
3.私立高職與高中的躺平
我這兩年在某些高職看到畫面
上課時間部分同學趴在桌上
在沒開燈的教室裡滑手機有說有笑
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不用去上課
聽老師說,管也無法管
(他們就不去實驗室/操場上課了)
學生認為這個科目未來不會考
反正大學端考試只採計1科
所以只要是不考的,他們選擇
「裝病」躺在教室裡面「滑手機」
罵也不是,管教也不是
有些罵了又害怕起師生衝突
還可能被錄影放到網路上炎上
很多老師很無奈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看著很多青春的靈魂,腐爛在螢幕前
學生權益被無限放大
網路上也有酸民無限上綱
官員主管機關又在上方打壓
倒楣吃虧的永遠是第一線的老師
……..
4.下課時間空蕩的球場
過去學生還會去搶籃球框
現在的高中高職生,部分選擇留在教室
流汗太累、球場太遠、手機最方便
實體的交流變少,虛擬的個人變多
服務性社團在疫情後
雪崩式的正在消失當中
實體的互動與真實面對面的服務
變得越來越少,或者變成一種交換
會去服務跟學習歷程檔案比較相關了。
放學後的休閒也不是打球逛街
更多的顧好自己手遊裡的城堡村莊
把自己的英雄裝飾好裝備好比較重要
……..
5.與其舉起手,不如舉起手機
過去沒有手機的情況下
音樂會、校慶表演、畢業舞會
就是享受當下,專注台上,感受氛圍
現在是大家舉起手機,拍下瞬間
上傳現動,網路平台,求按讚求關注
下個世代選擇舉起手機不舉手了
在網路上可以暢所欲言,鍵盤快打
拜託其他人趕快追蹤訂閱看到我
在實體見面卻無法好好說話
直接宣告我是I人,請保持適當距離
最好不要看到我,也不要讓我發表尷尬言論。
這些狀態,在強納森博士的新書
失控的焦慮世代有很多的應證
……..
▎失控的焦慮世代
這個世代看起來科技便利
但實際上變得更加焦慮
請不要誤會我說的是全部的孩子
只是觀察到「這些比例」正在上升
而我的觀察,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
得到了很多的應證。
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甚鉅
失控的焦慮世代,用許多研究數據
結合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觀點
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
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比例
正在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以遊戲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
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正在抬頭
……….
▎四個趨勢與Z世代
Z世代出生於1995年之後
他們的成長經歷了以下四大重要事件
2000 高速寬頻普及
2007 Iphone問世
2009 社群媒體蓬勃發展
2010 前置鏡頭發明
小學時網路成為他們的日常
國中時期使用手機大於電腦
高中時期加入IG求按讚愛心
大學時期看他人的帳號做各種比較
看著其他人的生活與精心設計的影片
看著各方網友留言按讚訂閱評論
看著自己為什麼一樣努力卻得不到關注
看著他人長得好漂亮、活得好精采
自己卻沒有在社群上活得很光彩
研究指出美國青少年在2010年
重度憂鬱症患病率節節攀升
2010年到2020年成長145%
2010年以來罹患精神疾病的大學生
憂鬱症成長106%、焦慮症成長134%
因自傷送往急診室的女孩
2010年以來上升188%
有趣的是男孩只上升48%
……..
▎四個根本性的傷害
1.社交障礙
青少年花在手機上從事休閒時間
不包含寫作業上學查資料超過7小時
與朋友面對面相處立即銳減
……
2.睡眠剝奪
睡前熬夜玩手機遊戲
睡眠品質開始下降
打了整夜的手機遊戲造成
憂慮焦慮易怒導致學習能力下降
成績下降、意外事故增加
….
3.注意力碎片化
手機每天會有上百則通知
每個APP背後的設計師
都在想辦法把你的注意力留住
讓你很少有連續十分鐘的專心思考時間
尤其社群媒體或打電玩,都會造成
注意力碎片化,干擾日常功能的發展
……
4.上癮
行為學家發現
對動物來說學習是
大腦裡某一條路徑被逐漸磨平滑順
社群媒體會使用「鉤癮」孩童
讓他們成為產品的重度使用者
像是讓你不斷的釋放多巴胺
被按讚流量給吸引住
被手遊的禮包寶箱英雄吸引
讓你想要更多的虛寶與讚數
當這些東西消失時,又讓你一陣空虛
開始焦慮煩躁失眠情緒低落。
……..
▎四個解決方案
作者提出四個主要的改革建議
希望在數位化的時代打造健康的童年
1.國高中禁止使用手機
2.十六歲前禁止使用社群媒體
3.無手機的學校
4.更多不受監督的玩耍培養孩童獨立性
作者說道這四項改革並不難實施
只要我們有許多人同時進行
而且幾乎不花任何成本
如果社區的家長學校老師都願意
努力落實這四項改革!!!
他堅信在這兩年內少年的心理健康
會有顯著的改善與進步。
……
剛好聽完陳志恆心理師
跟海苔熊的直播討論這本書
收尾的時候提到
「我知道禁止很難」
「但你我都能開始慢慢推進」
「延遲把手機交給孩子」
「多一點實體有品質的陪伴」
「影響其他家長一起不給手機」
…….
▎對!我就悲觀
我來說說我比較逆風的想法
1.我認為這跟原生家庭的資源有關
2.更跟家人如何看待使用手機有關
3.更跟孩子進到校園環境的同儕有關
簡單來說,你的出生投胎
將決定你看到環境的人事物
各種生活樣貌與日常信仰
我出道前幾年陪伴的是
超有錢的前幾志願優秀青少年
他們確實有手機,但他們很少玩手遊
因為家裡會給他們PS5 或是出國旅遊
騎馬、風帆、滑雪、大山大海壯遊
爸媽高學歷背景之外
有的還給予時間有品質的陪伴
給予好的資源讓他們學習成長
使用各種科技軟體、創作學習連結國際
幫助他們善用工具,完善未來的競爭力
…..
我近幾年更多陪伴高關懷少年
大部分的家長疏於管教,家中很少對話
失能的家長、貧窮的經濟、不友善的對話
常常就在高壓的吵架氛圍中長大
孩子使用手機,玩沒有辦法課金的遊戲
刷著沒有營養的碎片抖音…..
可能是因為
我長時間陪弱勢少年
變得比較悲觀與厭世
看著他們在手機裡面
漸漸的吞噬掉生活
……..
▎為什麼他可以?我不可以?
有趣的是高關懷失能家庭少年
跟這些超級優秀富有家庭少年
因著考試制度關係比較不容易遇見
兩種童年成為了更遙遠的兩個圈子
某種程度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圈
每間校園都是一個圈
但一個圈裡有一支手機住進來
就會開啟「人性」上的比較影響
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為什麼他可以,我卻不可以
為什麼他的比較好玩我不好玩
中產階級某種程度
是被管的最嚴格的一群
當中產小孩往左到超富有的一群
「沒有炫富意味」的在PO日常
當中產小孩往右看到社會底層一群
「有炫富意味」的在PO高流量影片
往中間看到,為什麼其他學校
不會被沒收手機?我們要被沒收!
然後開始「爭取權力」卻不是每個人
都遵守使用的規範。
只要有一點點的比較就好
心理要如何平衡?
內心要如何堅定?
難道不會激起一些慾望
我也好想要加入他的想望?
……
寫到這裡我正向不起來
我這些年一直運用著不同的互動設計
嘗試把遊戲融入教學當中帶入演講
把自己的上課手法變得精彩吸睛
但也漸漸無法抵抗注意力不集中的世代
於是,我找到了超專業陳志恆心理師
來跟我線上聊聊這本失控的焦慮世代
希望他能療癒我悲觀到底的心態
幫助更多父母與助人工作者
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創造更好未來
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之權利,除著作權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外,未經本網站所有人允許,不得任意複製、引用,如需引用,請聯繫本網站所有人。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WITH ❤ 檸檬知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