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分組過的經驗嗎?就我自己觀察,現在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分組,因為可能會分到雷隊友/不喜歡的人,就容易讓課程活動過程不開心,本篇介紹8種超有效率分組活動,讓分組變得快速,討論時間變少,厭惡感也隨之降低。
1. 命中坐定
▼規則:請所有學員站起來,找到指定的人數面對面坐下,找最慢坐下的人訪問他發生什麼事。
㊣口令:所有人請起立,接下來請找1個人面對面坐下,我要抓最慢的人出來訪問,3.2.1開始。
?提問:你是找距離最近還是關係最好?為什麼?
↘反思切入點1活動中的考慮的是規則?還是人際關係?為什麼?
※延伸:其實不用提問,直接開始互動即可。提問是額外增加的。目的可以切入人際關係與遊戲投入積極程度。再下一個回合開始前,跟第一次互動的人揮手說掰掰,等待下一回合再跟不同的人一組。
2.幾人一家?
▼規則:帶領者說出「我們是一家人」,學員回應「幾人一家」,帶領者再說出指定人數,如「5人一家」。找最後沒湊到指定人數的就輸了,要接受訪問。
㊣口令:師「全體起立」「我們是一家人」,生「幾人一家」,「3人一家」
?提問:還沒開始前,你覺得你會是最慢的嗎?為什麼不會?你是如何判斷的?你又要如何行動來確保自己不會最慢?別人也都這麼想的話,你的差別在哪裡?
↘反思切入點2 活動中,當他人都努力時,你如何讓自己有機會勝出?你是憑感覺覺得自己不會輸,當他人策略想法也跟你一樣的時候,你是依據什麼可以確定自己會比較快?
3.我是哪一隊?
▼規則:帶領者說出「你是哪一隊」,學員回應「我是哪一隊」,帶領者再說出指定隊伍,如「排球隊」-6人一組。「棒球隊」-9人一組。找最後沒湊到指定人數的就輸了,要接受訪問。
㊣口令:師「全體起立」「你是哪一隊」,生「我是哪一隊」,「籃球隊」
?提問:你剛剛是積極找人?還是被動被找?
↘反思切入點3 你日常跟人際相處,是積極主動去找人互動EX聊天吃飯定飲料?還是被動等待大家來找你?這積極主動跟被動等待,兩種有什麼差別?各有那些優缺點?什麼原因讓你這樣思考?這樣行動?
4.字數分家
▼規則:帶領者說出「我們是」,學員回應「一家人」,帶領者再說出「幾個字就幾個人在一組」,如「我愛你」-3人一組。如「天天想你」-4人一組。找最後沒湊到指定人數的就輸了,要接受訪問。
㊣口令:師「全體起立」「我們是」,生「一家人」,「環保餐具」
(口令的設計題目可以跟課程活動的討論主題併在一起)
㊣口令:師「全體起立」「我們是」,生「一家人」,「兩個人抱在一起」
?提問:你找到誰抱在一起了?是什麼時候開始放開擁抱的?是誰最先發現並說出7個人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們會抱在一起?
↘反思切入點4 我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動?是因為記憶不夠清楚忘了思考?還是看著別人做自己也一起做?我們會不會有時候從眾,就忘了原本的遊戲規則?人生當中有沒有類似的事件?反正大家都做,我就跟著做?但實際上是不符合規矩的?
※延伸:其實不用進入反思,好玩好笑就很好了,每個回合分完後可以有簡短的小組分享(像是自我介紹、分享心情),然後再進到下一次的字數分家,細節安排在第二回合有變化EX 兩個人抱在一起、抱著膝蓋跳十下。遊戲有趣也很好,不用想太多。
5.物以類聚
▼規則:帶領者說出「物以類聚」,學員回應「聚什麼」,帶領者再說出「血型、星座、水果喜好、故鄉城市、生理性別」,同類的人要迅速聚在一起,並趕快坐下或蹲下,抓最後一個沒坐下蹲下的人訪問。
㊣口令:師「物以類聚」,生「聚什麼?」,「生日月分」
㊣最後一回合口令:師「物以類聚」,生「聚什麼?」,「同一小組回座位」
?提問:你還想到可以聚什麼呢?有沒有因為這次相聚,才發現彼此相似呢?
↘反思切入點5
同類的人聚在一起有那些好處?為什麼同類的聚在一起會有優勢?生活或工作中可以舉出什麼物以類聚的案例嗎?找尋他人跟自己的共同點有那些好處?這在人際相處或是工作中又有什麼幫助?
※延伸:這遊戲可以搭配報數分組一起玩,先物以類聚把同類的人聚在一起,再透過報數喊數字,把同類的打散到不同數字的組別去。物以類聚可參考揚田林老師出版的遊戲人生。書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6.報數分組
▼規則:人數分成男女兩邊坐下,人數盡量差不多。等等女生報1234,男生報4321,一次報一個數字並站起來,看哪一邊全體先站起來獲勝。
㊣口令:師「不給討論時間,全靠反應默契」,3.2.1.GO。
㊣口令:師「宣布哪一邊獲勝」「請各位按照數字分組圍成圈」
?提問:剛剛是人數多的贏還是人數少的贏?贏的關鍵除了人數之外還有什麼?剛剛團隊中的誰做對了什麼讓我們能更快獲勝?
↘反思切入點6
報數分組剛剛刻意把把同類的人分開,跟不同類的人相處有哪些好處?如果只跟很熟的人在一組,可能會有哪一些缺點?
※延伸:報數分組可以純粹大家圍成一大圈報數,不一定要像上述分組後再競賽的玩法。分兩種1234跟4321順序報是希望分組人數可以平均。
7.找一個人
▼規則:找一個人跟你一組坐下,過程當中帶領者會說出指令,每一次可能會有討論主題,每次更換新夥伴在一組。
㊣口令:師「找一個人」,生「找什麼人」。「找一個離你最近、鞋子顏色不一樣、看起來優秀、比較不認識的人。
?提問:過程當中為什麼要換人?為什麼不同一個人一直在同一組就好?更換不同的隊友分享討論有那些優點?
↘反思切入點7:經過了這些歷程,你還記得哪一個回合的哪一個人嗎?為什麼會記得他?他給你什麼印象?什麼感覺?
※延伸:這個遊戲也可以找2個人、找3個人,在一群人當中,可以遇上是很難得的緣分,鼓勵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不只是認識這些人,可以更多交流分享,互相主動幫忙,成為彼此重要的神隊友。
8.隨機抽卡
▼規則:使用色卡、撲克牌、數字牌、拼圖,抽出什麼就跟同類的人在一組。像是同顏色的一組,或是同花色一組,數字1-5.6-10一組,拼圖能拼起來的一組。
㊣玩法1.驚喜:黏在椅子或藏在抽屜裡。
㊣玩法2.單人:1次只抽1個人,並將名字座號寫在黑板上。
㊣玩法3.同步:同時撒在桌上,大家一起隨機拿牌找隊友。
㊣玩法4.禁聲:拿牌不講話的情況下找到同組的隊友。
?提問:你喜歡隨機分組嗎?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如果要為隨機分組打一個分數,你會給幾分?
↘反思切入點8
※延伸:在一群人當中,可以遇上是很難得的緣分,鼓勵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不只是認識這些人,可以更多交流分享,互相主動幫忙,成為彼此重要的神隊友。
8種超有效率分組活動
上述八種分組,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快」,適合暖身破冰自我介紹,也可以運用在小組拆散分組討論,每一次分組不會停留太久時間,減少分到雷隊友互看不順眼的厭惡感,馬上就可以更換新的隊友。我常常在互動討論漸漸沒聲音的時候喊停,請大家高舉右手跟對方說「掰掰」。
分組過後你可以
1.「處罰」:最早期的團康很多都安排「讓人尷尬或難堪」的處罰,我認為這已經不符合時宜,能避免就要避免掉。因為你不知道用屁股寫字、跳鋼管舞、真心話大冒險,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心理打擾。
2.「訪問」:取代處罰,我通常都會改為訪問,問的問題也不是針對私人,而是關注在遊戲中的體驗過程,或是跟教學主題單元相關的問題,面對還不認識大團體的人,有時候我會訪問名字跟來自哪裡,視情況給他業配自己20秒。
3.「自介」:彼此相互自我介紹、名字、興趣、專長、來自。在自介之前,帶領者可以先安排好「說話的次序」,比如說由生日月分1最小數字的先講話。或是安排比較能帶領氣氛的人先開頭說話。
4.「異同」:找彼此的共同點,或是找彼此的相異點。共同點像是共同經驗、共同身分、共同喜好、共同厭惡。相異點可以尋找分享不同的優勢、優點或是利他價值。
5.「互動」:互相簽名寫字,給對方一句稱讚或鼓勵的話、互相按摩暖身當作破冰醒神、互相扮演鏡子模仿動作、互相分享自己書包裡的好東西。
6.「分享」:課前對這堂課的期待,課中對議題的看法,課程收尾對本日學習的心得分享,回顧課程重點整理經驗,分享感受都是不錯的選擇。
分組後的8種提問
1.「找誰」找人分組時,你是考慮規則還是考慮人際關係?
2.「勝算」你做了什麼,可以確定自己不是最慢的那個人?
3.「主動」你找人的時候,是積極?還是被動?
4.「從眾」你是用慣性,或者從眾跟大家一起做的人嗎?
5.「同類」找到相同性質高的人一組,有什麼優點?
6.「異質」跟個性特質能力互補的人共事有何優點?
7.「記得」你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誰?為何是他?
8.「喜好」你喜歡分組嗎?為什麼喜歡/不喜歡?
延伸閱讀:找一個人
完整16種分組教案包:https://lemonknow.com/courses/class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