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師,你是怎麼想出來的」?「你活動的內容與創意發想怎麼累積的?」「是從什麼時候有靈感」?越來越多師培的老師,課後的提問,讓我進入沉思狀,竟然對我的腦部比教學的呈現更感興趣,教學的創意發想從哪來的,這篇告訴你。
「阿對吼~為什麼」?我沒認真想過?這些是怎麼來的,可能躺在浴缸裡面,發出啊哈一聲的阿基米德,才可以解答我的疑惑吧?我最直覺得答案有兩個,核心想法就是不想跟別人一樣,這樣上課就比較不容易被說抄了什麼。即便是跟某個老師學習,也會註明出處後轉化內化再分享。
教學的創意發想從哪來?
1. 被別人逼>> 怕撞課
這些年演講多用他人的活動容易撞課,特別是性質類似的講師出現的時候,難免都會講到類似的內容,如果用自己想的,夜路走多了只會遇到自己,或是自己教出來的學生。當你獨創時,撞見相同也是自己,那時應該感到開心,有人用我的想法再分享真好。
2. 被自己逼 >> 怕老梗
有時候一間學校重複去重複人,若用同樣的開場同樣的笑點,對不起聽眾,也對不住自己的良心,上述兩點都是外在來的,那內部的腦補創意產出是怎麼來的?沒別的,多看看多想想,一直看一直想,看一個物件看到更多的方面,我堅信「腦補」是需要練習的
3. 喜歡聯想 >> 專業想
我喜歡從生活小物切入,談談想想各種不同的隱喻,大腦喜歡這樣學一書中就提及「善用隱喻與類比」、「運用生動的視覺隱喻」,都能幫助大腦更有效的記憶,常常面對拒學的中輟生,「若是直接說教,那是自殺的行為」,於是近年不斷地修練從A想到B能力。如果這篇課文不只是傳遞文字,還可以有什麼延伸?如果這個活動不只是好玩,他還告訴我們什麼人生重要的道理?
★生活處處是隱喻,處處可聯想
就以便利商店隨手可得的食物飲料,我用旺旺仙貝,談「先備」經驗,每一片捏碎的背後,都是包裝裡的創傷;我用可樂,談情緒管理,搖一搖後,易怒會爆衝,靜置一會,慢慢開蓋,放鬆才有出口。用小熊餅乾,談內在與外在,我們都一樣的人的物種,是什麼讓我們看起來不一樣?是個性?專長?外表?還是什麼?每一樣都可以賦予生命,如果食物就是生命,那你看到什麼?
☆不是食物,而是人生
「保存期限」生死有命
食物過了賞味期就不好吃了,人生若有期限,你覺得你的最佳時間,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有的食物長有的食物短?你覺得此時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滋味呢?是苦是甘還是有點酸?
「品牌故事」傳承接棒
一樣叫茶的很多,為什麼有的茶一賣五十年,有的茶過了一季就斷貨?茶的背後,在傳遞什麼故事?想起爸爸年輕的時候,也和自己兒子享有一樣的風味,是什麼讓一杯簡單的茶
經典風味傳承一甲子?
「包裝與內容」隱惡揚善
我們常常會被食物外在包裝吸引,打開內裝才發現,有很多落差,沒有食物會把「內外不一致」的字寫得明顯。像是華人一樣,習慣隱惡揚善,但若是打開發現圖文不符,人前人後不一致,又會引起哪些看見?
「過去、現在」前世今生
想像這食物最源頭的樣貌,他可能在土裡、在樹上、在水裡,他經歷了什麼樣的養成,才變成現在的模樣?他遭遇了什麼樣的故事?他又是如何出現在我眼前?
「感激相遇」感謝當下
感謝這樣的緣分,在眾多的食物中,他經過了眾人努力收成加工運送之手,獨一無二的來到你的面前,你揀選了他,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或許已經死去成為食品,但你吃下去後延續的生命,會產出更多的價值。
「同樣品不同價」人生標籤
同樣的食物名稱,為什麼有不同的價格,同樣家庭出生、同樣科系畢業、同樣國家出產,為何原本感覺相近的物品,掛上了「XXXX」什麼,會讓他增值?
「同食物不同口味」維持關係
原味與調味差別在哪裡?為什麼原味的食物,會賣很久?是什麼原因讓他沒有被淘汰掉?又為什麼其他口味出現得頻繁?什麼樣的關係可以長長久久?什麼樣的關係會一夕變調?
「你買下的動機是什麼?」
是過去體驗的經驗?還是喜歡的口味?是拿來送人?還是自己食用?還是買一個感覺?是全新的包裝吸引?還是聽人說好吃?是價格讓你動搖?還是買一送一的優惠?談人生有好多選擇,你終會做出選擇,每次問選擇前,都在呈現一個人背後的價值,而這價值,會決定他的人生呈現什麼樣貌。
掌握上面各種腦補隱喻方面,你一定也可以用一塊巧克力各自表述,借阿甘正傳的一句話改一下,創意聯想隱喻就像巧克力一樣,你不嚐試他,你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你有發現嗎?我問了一堆問題?其實他不過就是一包點心
☆連結經驗、跨域聯想
聯想隱喻都源自於已知,也就是我曾經看到、聽到、知道的,這些已知逐漸累積,成為某領域的「經驗」,看得越多,你的經驗倉庫越多,領域越多元,思維角度越豐富,當你看到一部電影的一個畫面,知道角色的人格原型,背後建築物的歷史,手上拿著相機的品牌故事,他所在環境的氣候植披,旁邊經過物種的習性與特性。
你的知識網絡會因為你的知識含量更加密集,跨領域的連結,源自經驗串接後的精煉,若能用簡單的文字,化具體於抽象觀念,又能從抽象觀念,收斂到具體事物。
「跟隱喻高手學習聯想」
不得不提腦補界的高高手「莊子」,他的絕招就是「隱喻」,隱喻是當你看到一個東西,能來談論另一個東西,包含了不同領域的投射想像,包含了不同角度的詮釋意義,東西已不是東西,那是一種新的意義。
莊子愛好自然,常常用萬物自然來隱喻生命的道理,像是井裡的蛙、天上的鳥、飛舞的蝶,朝死的菌、沒用的樹、甘甜的井水,莊子:「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凡人如我,見樹就是樹,井水就是井水,莊子能聯想到,樹長太好,拿去砍了,井水太好喝,瞬間被人喝乾,戰亂時徵招壯丁戰死沙場。瘸子無力男再活數載,有用與無用之間,莊子給了我們,很多的想像與反思。
回到現代塵世誘惑,太多訊息常常堵塞了我們的想像,直觀的訊息讓我們的大腦懶得想,就有解,我好希望裝上莊子的腦,看到什麼,可以多想一點,多想一些沒有對錯的思維。善用隱喻運用溝通上,對話上就可以更加有智慧,善用隱喻運用在教學上,記憶點會更加深刻,我向莊子學隱喻,才發現舉手投足處處皆教材,物物可反思、人人可隱喻
結語:一切都是想太多
那天夜裡戶外教育課,我再次帶著學生走進了自然,找到了一棵大樹,可以望向小河,可以聽到風起,可以看到鳥鳴的綠地,我請同學們拾起一自然物,一想到自己,我會是什麼?一想到我們,他又會像什麼?若落葉就是生命,你覺得他在說什麼?
寫到這裡,一切都是想太多,有時,樹就是樹,當你放下術,才能看到人。莊子隱喻了廣大的自然,終究回歸到,人的本心,直至現在,精煉的智慧言語,迴盪千年發人深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