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反思的4種風格

反思之峰的4種引導反思風格

文章目錄

2013年我正在念台師大公領所,因緣際會下翻譯了一本課程用的原文書「The Processing Pinnacle」譯為「反思之峰」,由體驗教育專家Steven Simpson老師所著作,是一本提供體驗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技巧指南,本書介紹4種引導反思風格,提醒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挑整引導模式,幫助學員從被動聽講到自主反思。

反思風格測驗

反思之峰裡,提供了12種不同的情境隱喻,有服務學習、校外教學、山野教育、非行少年的獨木舟訓練….等等。我將情境改寫縮短,請你現在化身成老師,從裡面挑選一個比較接近你的風格選項。提醒你,這個測驗沒有對錯唷!或許你還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排序。釐清自己在哪個位置。

Q:如果明天就要去隔宿露營,你要帶一群國中生出去爬山。

A:出發前說明學習目的,過程中不斷提醒,旅行的意義,要留意的觀察重點。

B:出發前交辦任務單,簡單說明之後出發,結束時抽點學生,分享旅行心得。

C:旅行結束時,請同學各自寫旅行心得,小隊分享討論,簡單回饋學生收穫。

D:你是佛系老師什麼都不說,讓旅行說話,相信緣分到了,學生自有體悟。

想好了嗎?可以繼續看下去囉!

4種引導反思風格老師的4種引導法

A:講很多老師:前導引導法 (Facilitator Frontloading)

此種方法引導員介入的最多,學員反思最少,在體驗開始之前明確說明活動目標,給予學員明確的方向,清楚思考要學習什麼?權威最重,學習單最多,重視目的強調重點,學生參與較少,我稱作「講很多老師」。

B:問很多老師:傳統問答法(Traditional Q & A)

此種方法引導員要設計有層次的提問,針對學習目標問出對聽眾有價值的問題。透過設計過的問題,聚焦想要傳遞的訊息,避免學員講一些無關緊要的回應,讓整個分享討論的過程更加流暢。我將QA稱作「問很多老師」。

C:參很多老師:參與者導向Participant Directed Proce

相較於問很多老師,想很多老師把反思的權利交給學生,參與者開始承擔反思的責任。像是讓小組長帶領組員討論產出、像是發下反思圖卡,讓學員自己選擇後相互分享,像是給學生自己書寫反思日誌,老師主導變少,學員參與變多,參與者導向的反思是一堂與他人分享的過程,我稱作「參很多老師」。

D:學生想很多老師:自我獨立反思Independent Reflection

想像登頂遠望壯闊的日出雲海,那一刻的景色讓你想起過去幾天的辛勞與努力攀登,又讓你回想起人生曾經努力的過程,在下山時連結自身過去生命的經驗,這段獨立反思的過程,產出新的人生看見,這個概念源自外展教育的書籍中Mountains Speak for Themselves 「讓山自己說話」,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少說話,讓學生多體驗。我稱作「想很多老師」

你是哪一種老師呢?你教的科目適合哪一種風格呢?你的學員有沒有足夠自我反思的能力呢?學員有沒有足夠的經驗知識來討論呢?

 從引導者為中心到參與者為中心

從「老師講很多」到「學生想很多」,漸漸將參與的責任賦權給學員,這四種老師並沒有好壞,而是要在適切的時間點,配合學習目標出現,你要思考對象的年齡,同時要觀察學員的學習動機意願,面對被迫參加的學員,硬是設計沒意義的學習單,你只會收到胡亂填答勾選的沒效學習歷程。

Steven老師在書中強調,一個好的引導者要學習擴大自己的反思矩陣,活用不同風格的反思來引導學員,歸納統整出更好的經驗。當學生失焦沒有思緒時,我們可以多引導一些,當學生參與動力高反思能力強,老師可以多放手一些讓學員多一點體驗。

反思之峰模式的目的是在表達出反思是一種進程,在攀登反思之峰上,前導引導,最能夠確立目標,但這種作法介入性最多,也比較限制學員的思考的多樣性,若能一步一步透過問答讓學員參與,往獨立反思的方向走,培養學員也能夠自發的思考,這是本書的目的。

獨立反思的四個條件

我常稱獨立反思都需要一位佛系老師,老師要忍住不引導把嘴巴閉上,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與思考,然而作者坦言獨立反思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是比較困難的,也因此比較少使用於引導計畫中。因為獨立反思必須要符合以下條件。

1.      適合獨立思考的情境:自然山林、宗教建築、安靜柔和的場域。

2.      參與者印象深刻的經驗:相較於搭高鐵遊玩,徒步環島會比較深刻些。

3.      參與者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其經驗意義:足夠的經驗才能讓反思更有意義。

4.      參與者有獨立反思的技術和動機:參與者要先有反思的基礎能力。

回想上一周,我帶著一群老師們到平溪體驗露營,很多的行程我都教給學員們安排,我只負責引導與陪伴,我們走了一整下午的健行步道,在小隊炊事後回顧整天的歷程,圍成圈祝念感謝一切,最後我們在夜空裡放起天燈,看著一盞一盞火光,在沒有光害的夜空中升起。

這段旅程尾聲,剛好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有很棒的自然環境、有累了一整天的小隊旅行、有一群相處兩年的資深老師們、大家都是動機滿滿的好友一起上山。在課程畢業前有個美好的回憶點。

反觀我曾經帶著一群被動叛逆的中輟生,被迫參加地方法院安排的課程,通常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小時,若是要他們直接思考人生,那我一定會在台上懷疑自己的人生,想像沒動機沒目的沒有學習意願,缺乏先備知識背景,你要如何帶出有意義的反思路徑?

結語:反思是處理經驗的實踐過程

引導反思就是與人的對話,面對不同的族群,就要評估不同的反思策略,先了解學員的起點行為先備經驗,設計適合學員體驗的情境,再觀察課程活動當中的互動「經驗」,從這些經驗當中,萃取有意義能幫助學員更好的反思路徑。我想反思不只是反思,他是人生。

引導反思延伸閱讀:
參與者導向活動>>四色新聞台
https://reurl.cc/950Wp8

教學活動設計師、高關懷同行者、校園演說家

教學活動不只是活動,透過延伸設計,帶領引導反思,讓互動也賦予生命力。深入人心的教學,不只有趣,還要有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