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場的線上教學研習反思

「100場線上教師研習的反思」

文章目錄

2021/05/18 台灣中小學大停課,俗稱教育現場的518事件,整個教育圈從實體退到線上,親師生都重新適應全新的學習模式,過去這6年我講了1200場演講,累積超過12萬人次的分享,搭上列車進出不同的校門,南來北往的奔忙,是過去實體的經驗,2021九月線上教師研習場次正式突破100場,本篇分享10則我對100場線上教師研習的反思。

10則線上教師研習的反思

1. 「不夠痛,就不會改變」

當你真正牙痛的那一天,才會開始找牙醫,我常用看牙…來做線上學習比喻,當老師真正意會到線上不能閃躲時,才開始學習線上介面,2020五月曾有一場國中教師「線上」教學研習,全場只有我帶電腦,跟自己的手機連線,其他老師雙手抱胸,看我「示範」我跟我的線上教學!?

那場演講我仍印象深刻,我感覺不到老師們對於疫情的危機感,也完全沒有想要學習的心態,我完完整整的感覺到我是來完成學校行政業務核銷預算的「程序」。那是一種「現在學這個幹嘛阿?」,回頭來看,2020「超前部屬」的線上課程,都比不上一場疫情崩盤式的大撤退。

2.「線上需求量暴增」

對我來說一個月講20場的演講並不陌生,不過全部改成線上,讓過動的本人不太習慣,2020年大概只講了13場「線上」教師研習,其他180場全都是實體的演講,2021年從518事變後,4個月來就講了87場線上教師研習。以數量來看,教學現場對於線上的需求激增,而且還再慢慢增加。

這段時間經歷了各種不同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補習班、特教生、高關懷生、社區大學、企業講師、受刑人子女、公開班,從很有錢的到很人生很難的,從免費義教到公開班收費的,都需要繼續學習,線上教學已成為教育現場的必需品。

3. 「無止盡的資訊焦慮

我們注定是跟不上的科技速度的,這個月出的線上教學工具書,特別提到線上工具與介面功能的篇章,或許在此時此刻,已經有「更新」的工具選擇,用更強大的整合線上教室各種功能,每學完一個再次發現有更新的,已然成為常態。

還有更多厲害的線上教學高手,他們用著你看不見的速度,更新自己的軟硬體設備,還有更多元的教學手法,五花八門的視覺衝擊與設備升級,迫使自己緩慢成長,回頭後覺得自己再怎麼積極,都存在著學不完的焦慮。

我認為面對資訊焦慮最重要的心法,就是去熟悉資訊,當你對他不陌生,自然而然就對這件事情有信心有方法,「教自己本來就會,教完問心無愧」。特別是課後躺下來闔眼的時候,再問問自己。我是否已經努力過了?

4.「淘汰掉不用的教學假動作」

細數2020我有嘗試過的線上互動,有很多我已經讓它從我的教學現場退役,像是我不再「伸手舉OOXX了」聊天室其實就可以OX、我不再「拿一張紙畫加分榜」有更多工具可以線上一目了然、我不再「秀出白紙上面寫的字了」白板發下去大家一目了然、「不再自己手寫計分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專注在教學上,同時也可以保有競賽加分的效果。

不開鏡頭的情況下,上述的行動都會打折扣,除非是我自然良好經營「班級關係」,不然這些刻意的動作在教師研習上都顯得多餘,我自己算過,在我還沒有任何引導語的前提下,大部分的成人開鏡頭的比例,低於5%。會自然而然打開高於50%的有兩種自己的班,慕我名而來的課程。

我希望,有一天我不用要求大家打開,而是自然而然願意主動參與,若是為了配合我操作些什麼,那大可不必,因為這些動作或許只是滿足我生為師者自己暫時的反饋感,對學生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5. 「那些我教了沒有用的東西」

接著前面一點,當我做完這種揮揮手拿紙張秀東西,視訊前的互動後,我也很清楚地問著第一線的老師說:你們想一想這些動作在你的班級,會是什麼樣的「風景」?第四點提到的並非完全無用,通常在付費地公開班仍然可以帶來很棒的互動效果。

線上教學有個迷思,為什麼這個線上老師可以帶得這麼活絡,但帶回自己的班卻顯得很落七。有很多原因,讓我學的東西拿回去教一點用都沒有,學員意願、老師介面熟悉程度、科目性質、教學目標、教師風格、引導心態。實際上當你看到某個老師能夠行雲流水的運課,與其羨慕不如欣賞,這些厲害的老師們他已經耕耘了好久好久了。

6. 「線上教學就是同理心教學

淘汰不用的教學假動作、那些我教了沒用的東西,其實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的載具性能,沒能支撐起打開鏡頭的過程,網速太慢頻寬不足,光是打開一個BOARD就讓它當機重開。從孩子收到網址連到另一個頁面開始,孩子的跟不上,就注定了他孤獨地遠慕他人的線上遠距體驗。

有些孩子要依靠便利商店的免費網路,斷斷續續的上網,有些孩子在隔代教養的身障阿嬤彩券行裡,坐在櫃檯上課,人來人往的走動是我沒辦法體會的干擾,有些孩子家裡的房間有三個人,卻只有一台小小的手機。當教育工作者裝備升級的線上能力工具,回頭想想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幸運。

7. 「從資訊老師變輔導老師」

以這一百場教師研習為例,前十場我以為是要教線上教學的課程設計,後來發現都在教老師新介面的熟悉,時至今日大部分的老師都已經有能力操作視訊平台,不過還是有少數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還在學習如何複製網址貼上聊天室,重新認識Ctrl + C + Ctrl V會是什麼樣的功能。

我發現,「技術好教,心態難調」,覺得線上很棒的大有人在,覺得線上沒用等待實體回來的,也仍在校園裡面流動著,這沒有所謂好壞,而是教學的一種選擇,特別聽到部分大學端的教授,把文本資料給學生閱讀後,就結束一堂課程,放了影片連結後不多做解說就直接走人。

遊走各級校園研習中,我真實的體感,越年長學歷越高的人,彈性比年輕學歷較淺的人還硬,這群高級知識分子,需要的或許不是技術,而是心態上的覺悟。不過那些年長學歷高又願意潛心學習的老師大有人在,每當我遇到一些又有能力又有初心的老師,我內心都會覺得,教育圈有你還在真好。特別是校園裡的前輩,我相信,年輕的老師也會受到你的用心感召。

8. 「向資訊組長致敬」

全校教師共備的線上課程中,我常常會訪問去年的資訊組長,那個五月中到五月底怎麼挺過來的?說起來都是血淚,但現在講起來都已雲淡風輕,留下的是雲霧散去後全體老師的真心感謝。我也邀請老師們刷一排想跟資訊組長說的話,在聊天室中如雨後春筍般地現身。

我想說,其實只要比你還會一點,都可以是你的資訊組長,最能幫助你的人,就在你身邊,還有線上很多已經錄好影片的佛系老師們。多看看連育仁老師錄製的影片,持續輸出又謙虛又強大,不拖泥帶水又具備幽默的風格。每看一次感動流淚三次。

9.  「微調資訊+專業的身分比重」

還記得前一周,宣布要實體開學的時候,各種忙碌於校園大小事的時候嗎?面對這種不確定的要回線上還是實體教學?不妨問問自己,喜歡線上還是實體?這段時間我從線上學到了哪些經驗是可以帶回實體的?如果下次疫情再起,我該如何調整我的身分比重?

這個身分是「資訊老師」同時還加上自己的「本科教學專業」,以我綜合活動老師為例,走到了線上確實要有一部分的%數當個資訊老師,但我也告訴自己,當自己熟練了這些資訊,我仍能保有自己的專業,持續用更適切的方式將知識情意技能,透過雲端傳遞給每個是窗前的學員。

 10.「線上課程模式不只一種」

我也是遇到這麼多特殊的孩子,才知道常用的方式不適合它們,有的孩子連手機都沒有,有的孩子開學人手一台筆電,當我遇到比我更熟練資訊介面的孩子,才更知道自己的不足,回首這一百場的累積,我心中充滿感激,特別是看了各式各樣的老師分享教學的過程,更顯得自己渺小。

我覺得學習線上的好方法,就是跨科跨域的看各方的高手怎麼超越昨天的自己,看各方的生手在哪裡,犯下跟自己類似的錯誤,不斷地覺察後調整,再出法,今天剛好收到親子天下的書籍,想推薦給閱讀完這篇文章的你。

「親子天下九月號」重返學校,線上線下學習新常態

https://www.parenting.com.tw/magazine/1466

「線上教學力」第一本現場教師編寫的線上教學指引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676

結語:身心安頓

身體維持健康的大人,才有更多力氣照顧更多人,情緒維持穩定師者,才有更多心靈的空間去接住更多的無常,眼累的時候停工,心累的時候休息,安頓好自己的生命,才能走得更遠。隨時要有撤回線上的預備,也要有足夠平靜的心量來保守心思意念。或許線上可以先放在後面一點,先把自己好好活一遍,或許是兵荒馬亂的疫情年,最深切的期盼了。

………….

教學活動設計師、高關懷同行者、校園演說家

教學活動不只是活動,透過延伸設計,帶領引導反思,讓互動也賦予生命力。深入人心的教學,不只有趣,還要有感。

Scroll to Top